首页  最新动态

李克强:重职业教育 破解中国就业难题

来源:   更新时间:2014-10-16    阅读次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李克强:重职业教育 破解中国就业难题

 

 “技不压身,学好技术,就有了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本事,这是一辈子都打不破的铁饭碗。”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对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如是说。

今年2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6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他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李克强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融入社会的行业。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培训相融合,通过改革的方式办好、办大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实现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

中国每年有1000万职校学生毕业,平均就业率在90%以上

李克强开宗明义指出,中国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的技能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我国在校职业院校学生约有3000万人,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职校学生毕业,平均就业率都能保证在90%以上。”李克强说,“仅此一项数据足以表明,社会需要大批经过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

李克强对从事职业教育、支持和关心职业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提出要求,要把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放在实现中国经济升级、促进充分就业的大背景下通盘加以考虑。

李克强说,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换档升级的中高速增长时期,要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必须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

这种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让我们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而且还要补上服务业的短板。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批的技能人才作支撑。”他说。

李克强强调,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而改善民生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这方面同样需要依靠职业教育,需要大规模培养职业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不可替代。”李克强说。

相比他的这件“作品”,我更欣赏他这种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

今年5月,李克强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察时,专程来到赤峰功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训车间与师生们交流。一位同学把自己参加数控技能大赛上的获奖零件作品送给总理,李克强仔细端详,连连称赞“接近完美”,并当场表示,要把这件“作品”摆在自己的办公室。

在23日的讲话中,李克强重叙此事时说,收到学生的获奖“作品”自己感到十分高兴,但更让他高兴的,是这位学生对他说的一句话:“对不起,我这个零件还有一点瑕疵,比赛时我有点紧张。”

李克强说:“相比他的这件‘作品’,我更欣赏他这种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

面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600多位参会代表,李克强用这个故事强调“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他说,职业技能人才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应该是有敬业精神加职业精神的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

“‘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国内消费者所享受的产品和服务,总体上也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但严格讲,这些产品和服务还不够‘精’、不够‘细’。”他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程度就表现在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精细程度方面。中国要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必须要跨越这个‘坎’!”

李克强指出,要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将中国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他说,中国有13亿人,9亿多劳动者,如果大多数掌握了高级技能水平,那将是“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用改革办法办好办大职业教育,政府要采取多种办法,调动更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李克强指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用改革办法办好办大职业教育,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既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要采取购买服务等多种办法,调动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他说,“要真正做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使更多社会力量都能进入职业教育当中。”

李克强指出,对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要注意总结发扬推广、形成政策,使职业教育真正遍地开花,把职业学校真正做强做大。

教师是天底下最值得尊重的职业,职业教育的教职员工同样应该受到尊敬。”李克强说,“希望社会各界、各部门齐心合力,把自己都看成职业教育的参与者。只有这样,中国职业教育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经济才会迈向更高的台阶!”

重职业教育 破解中国就业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张耀军告诉中新社记者,职业教育之所以前所未有地被重视,一个大背景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人口红利”即将耗尽,人才结构性矛盾近年来越发突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一方面是科学技术运用带来的职业技能人才缺乏,即人们常说的“高级技工荒”,另一方面是高校扩招带来的年复一年的就业压力,今年727万高校毕业生的出路拷问着高等教育同质化发展的必要性,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

  事实上,用职业教育破解中国就业难题和经济发展难题,一直是新一届政府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道。今年2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3月教育部消息称,为适应职业教育需要,国内将有1700多所高等院校侧重现代职业教育,除了现有的10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外,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也将转型为职业教育。

  这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最大规模的一次高校转型改革。教育改革被提升到中国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高度加以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既是高校改革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就业、民生的需要。

  李克强此次在内蒙古考察也表示,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要用改革的办法形成良性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更多参与进来,共同办好职业教育,增加就业,不断释放“人才红利”。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告诉中新社记者,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任何一个走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都以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德国、美国、日本概莫能外。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发展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才能输送适合各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人才红利”。

  而转变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就业观念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难题。“宁做三千块的办公室白领,不做月薪上万元的高级技工”,“只在空调房里坐,不在生产线上站”是不少“90后”和家长们的共同想法。“天之骄子”的光环逐渐退却后,要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任重道远。

  张耀军认为,要加快人们观念的转变,形成职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还需要政府从政策设计、社会保障等方面统筹协调,加以引导。他相信中国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数千万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这也将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