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技师学院:专业与市场无缝对接 培养产业蓝领精英
来源: 更新时间:2014-10-16 阅读次数:
厦门技师学院:专业与市场无缝对接 培养产业蓝领精英
待价而沽已不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特权”了。有一所高职院校,不到毕业季,学生往往就被“订光”,每个毕业生会有至少两个工作岗位可选择,优秀学生更是企业争抢的对象。近年来,厦门技师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热门的汽修、电子光电工程等专业更是保持百分百的就业率。建校至今,厦门技师学院已为社会培养、培训了近10万名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作为毕业生的杰出代表——冯鸿昌两次受到胡锦涛同志亲切接见,并在2012年光荣地成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教学以市场为导向,专业与市场无缝对接
对于想通过学一门技术未来立足社会的学生来说,厦门技师学院的汽修专业备受关注。课堂就像汽车4S店,销售顾问彬彬有礼,检修人员动作规范,十多辆品牌新车一字排开,维修人员拆拆装装很忙碌。把4S店车间搬进课堂,就是厦门技师学院打造专业实用性的一个缩影。2004年,厦门技师学院开办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当时包括谭慧芳在内只有四名老师,首期仅招了一个班34名学生。学生虽少,但是校方坚持打造精品。谭慧芳说:“建系之初老师们的起点定位非常准确,就是要将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无缝对接。”2004年一些职业院校仍采用老旧的大货车发动机进行教学活动,为了紧贴市场,学校果断弃用老解放发动机,采用先进的电喷发动机台架作为学生学技术时的“道具”。同时,对于书本理论普遍滞后,与实际脱节这一现象,学校从汽车4S店挖来技术高超、观念先进的优秀青年技术人员担任教师,他们长期扎根一线,熟悉汽车检修、熟悉汽车维修服务流程、了解客户需求,把一手的专业知识带进了课堂,教给了学生。老师们模拟汽车实际运行中最典型的200多个常见故障,一个个教学生如何发现、检测和排除,给学生最直接的指导,这使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受益匪浅,他们从校园走入车间,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教学向市场需求靠拢,这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谭慧芳说。
2010年,汽修专业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获得中央财政的支持建立了汽车维修实训基地。
课堂上就可以生产出电子产品,在现代制造工程系的展示柜台,记者见到了平板电脑、MP4、遥控车、掌上游戏机、电子书、电子相框、充电宝……这些实训产品,都是学生亲手制造出来的。“我们的生产线跟企业里面的一模一样,可以生产出完整的产品来。”现代制造工程系主任林琳说,在这里,学生能够体验到平板电脑、蓝牙音箱等电子产品的生产、组装、调试全过程,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复杂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据悉,该系花费数年时间,构建起一套新型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所有课程均是情景教学项目,与实际生产过程高度一致。另外,由该系教师自行开发的26种配套的仿真实训产品和5种整机产品,使全部实训课题涵盖了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复合技能和高端技能,“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贴近真实的生产岗位需求。”林琳说。
以赛代练 全面提升技能教育
汽修专业学生在国家级汽修技能竞赛年年获奖,让学生和家长对这个刚满10岁的专业刮目相看。
从2010年开始,厦门技师学院汽修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迷上了“比赛”,而后这一“爱好”迅速演变成全体总动员的大事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中职校汽车维修技能大赛中,厦门技师学院的学生不仅年年参加,而且年年获奖。据介绍,该大赛通过市赛、省赛和国赛三个层层选拔,从全国各地一千多学校最终选拔出八十几个优秀选手,这就意味着车辆工程系的学生一年至少要参加四五次比赛,据谭慧芳介绍,汽修专业的学生中,几乎人人都会准备这项比赛,参与比赛的同学占全系总人数的70%-80%。
在车辆工程系的实训车间里,贴着获奖学生的大幅照片,学生一旦斩获奖项,就会成为众星捧月的系明星学生,非常骄傲。谭慧芳说,获奖的优秀的学生会激励后来者,带动他们参加比赛。通过每年的比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专研,而且还为他们未来走进企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近日,厦门技师学院电子光电工程系学生胡仕斌,荣获2014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竞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第一名。据了解,近三年来,该校电子光电工程系师生在屡次比赛中获奖率高达100%,其中获得市级教师组一等奖(第一名)2次,三等奖1次;市级学生组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省级学生组一等奖1次。自2012年起,电子光电工程系指导学生参加市级比赛已经三年了,系部老师为参赛训练群策群力,出谋献策,特别是吴慧谦老师和叶荣华老师,他们作为主要指导老师,除了参与指导学生,自己也都是选手,在教师组的比赛中都取得荣誉。
校企深度合作 培养产业蓝领精英
厦门技师学院也是一所为企业服务的学校。2007年底正式启动技师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校企共同合作,将企业需求写入教学计划、大纲,以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工学一体导向开发技师职业功能教学模块,实施工学一体教学模式,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技师人才。
2014年3月,机械工程系与百路达(厦门)公司签订协议,校企双方分别选派人员,联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院参与产品的研发生产、工艺改善、工装夹具优化等技术攻关项目,积极推进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校企的深度合作,不仅是实现职业教育的接地气之举,更有利于提高学院自身的水平和教学质量。多年来,每逢暑假,机械工程系都组织教师赴企业实习,让老师体验技术前沿。“只有深入企业才能强化教师的技能水平,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技能素质,对提升教学质量起了很大帮助。”机械工程系系主任李彤亚说道。
与工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高级蓝领技术工人不同,创意设计和计算机制作为主的在学学生并不需要去企业才能进行顶岗实习,学院的设备甚至比一般的企业还好。为此,应用设计系打造了独特的“四共”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力图让企业走进来,让学生直接在学校的课里课外就掌握一手实践经验。
所谓“四共”,是指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建实体、共享资源和共赢运行。学院除全日制教学外,还为企业提供岗前培训和在职提升培训业务,企业提供学生和培训学员的实训、实习机会和场所;学院还与企业共建经营实体,通过商业运作模式,共同设计和开发数字创意产品,并为部分中微企业提供三维动作捕捉、虚拟摄影棚、集群渲染、三维扫描、三维打印等大型专业设施和设备,条件是企业必须带着学生一起工作,让学生体验真实工作环境。
模具工程系注重与先进模具企业的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进企业,丝毫不用为就业发愁。该系先后与唯科模具、路达、捷昕科技、厦门模具公共服务技术中心等单位都开展了深入合作,与唯科模具公司开展2013级冠名班,与路达开展2014级冠名班。在厦门技师学院,模具工程系的学生有三次下企业的机会。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四年中融入企业生产线,让学生真正掌握技术。
厦门技师学院向来重视“实践出真知”。技师班学生2年的职业教育之后,学生拿到预备技师资格,还要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并写出论文,才能获得正式的技师资格证书。在校学习的前两年,学生将去企业短期实习。第三年,学生则要去顶岗实习,在企业中担任实际职务,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留下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厦门技师学院自创立以来,贯穿着“培养一流技工”的教学理念,从一个普通的技工学校成长为了一流技师的摇篮,被确立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并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福建省高级技师培训基地”、福建省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0年荣获“第十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厦门技师学院正舞出独有的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