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就是热爱本行业
来源: 更新时间:2020-04-16 阅读次数:
走进莆田,我们处处感受着传统艺术的魅力。美丽的兴化平源孕育了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莆田传统文化,而工艺美术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在这朵奇葩中,陈春晖这位青年雕刻家,算是雨后初露的小荷,亭亭在木雕艺术的殿堂。
这位1978年出生的雕刻家,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可谓荣誉等身,首届福建省优秀高技能人才、省工艺美术名人、福建省陈春晖木雕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三十多件作品获全国美展金、银奖、被中国美术馆、香港特别行政区 、福建博物院、省政府珍品馆等收藏。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培养工艺美术后备人才上百名。
传承:家学传家
陈春晖自小生长在一个倡导“诗书耕读”的雕塑世家,浓郁的艺术氛围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和父亲陈国华,兄长陈春阳共同作为《陈氏工艺雕塑》的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田木雕》的传承人,陈春晖家学深厚。2009年该作品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国华是传承人和领军人物。最值得一提的是,父子两代人都是百花奖获得者。1982年,父亲的雕塑作品《关公读春秋》与《关公与周仓》分别获得了全国工艺品的最高奖即中国轻工部百花奖优质奖(金奖)和全国二等奖。儿子的雕塑作品《虎娃》荣获了福建省第五届百花文艺奖。
陈春晖能走上雕刻艺术的道路,可以说完全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陈国华的教育是那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他给春晖很大的空间,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体育、音乐等等什么都学,父亲只是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终于有一天,父亲似乎看出春晖在美术上尤为杰出,就开始引导其画画,每天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外,他要求春晖至少临摹两张画。几年下来,春晖画的画贴得满墙都是,厚厚的一层,后来撕下来烧火煮饭,煮了好几顿饭。1993年,春晖随父亲学雕刻,就此开始了这一生与之不解之缘的事业,别人是到了学校开始学工艺,而陈春晖是带着工艺美术的基础,踏进了福建工艺美术学校。
创新:能雕又能塑
年轻的陈春晖,其木雕艺术的成就却有着沉淀。
陈氏工艺雕塑除了来源于传统先人相传外,和多年的艺术实践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并集众家之长走出一条自已的路。能“雕”又能“塑”,两者合二为一,工艺水平全面。
“雕”的艺术水平在木雕打坯上只用一把大斧头,十多分钟时间劈出一件十多公分人物作品,其艺术水平堪称为“一斧抵九凿”、“鬼斧神工”。
“塑”的艺术水平用妈祖故乡的泥土用双手现场为人塑像,其艺术水平堪称“化泥土为神奇”“重塑风采”,艺术成就走进央视。其工艺雕塑艺术水平,独具一格,堪称莆田工艺雕塑艺术一绝。
由兄弟二人共同合作的莆田市闽中革命司令部的标志性雕塑《走向胜利》,获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谈到这个作品时,父亲陈国华满怀激情地说,塑像落成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山摇树动,塑像巍然不动,好像群山朝拜。
这是一份对艺术的尊崇之心。
让陈春晖得意的作品,还有许多,比如《紫气东来》,这是被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主编的“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作为唯一一件代表中国龙眼木雕作品发表。
不同于别人的“独家秘方”,陈春晖似乎并不忌讳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他看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只能让这项传统工艺走进狭隘。陈春晖发挥该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作用,培养工艺雕塑技术后备人才,研发创新作品服务各企业,他不仅创办莆田市顺源美术雕塑院,还被评为莆田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养传承人300多人。
桥梁:艺术走两岸
作为海西的儿女,陈春晖的许多作品都与海洋有关。作品《海花》曾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珍藏、2009年国家级艺术核心刊物《美术观察》发表。而他与海峡的故事还不止这些。
在他名片的诸多称谓中,有一个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陈裕清故居”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小桥流水人家,在桥头古榕树后面,有一排古民居,其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充满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荔城区拱辰下亭顶码村,“陈裕清故居”,就坐落于此。这个匾额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先生题写的,悬挂在二楼大门上,大厅中央有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题词:“俯仰无愧”;有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题词:“光宗耀祖”。这个故居已列入福建省政府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涉台文物。
陈裕清何许人也?居然获此殊荣。
他是陈春晖的伯爷。曾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第四组主任、中央海外工作会主任、国民党中常委”,中华笔会会长、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多所大学哲学博士教授,美国华文作家协会主席。陈裕清晚年时十分怀念祖国,嘱子孙后辈“专心学习”、“著书立说,以文养家”。因为有伯爷的这层关系,所以陈家对加强两岸交往特别关注,这种关注自然而然地通过作品表现了出来。
2005年连战率国民党代表团来大陆访问,开始了破冰之旅。为纪念这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兄长陈春阳构思并创作了《破冰之旅——连战》。这件作品是通过现任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拳联主席、中华台北奥委会主席吴经国先生赠送给连战先生的。连战先生一听是“雕塑是陈裕清的侄孙做的”很高兴。
妈祖的故乡,妈祖遥望海峡,“我塑的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平安福”。
海峡情,雕塑心。
大爱:公益在心间
近几年,陈春晖与哥哥陈春阳合作,创作出许多慈善公益题材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尤以公益性人物居多,从平民百姓到国家领袖,男女老少无所不包,造型别致生动,内涵丰富多彩,从而开创了莆田雕塑现代写实的新时代。
2008年,为支持中国红十字会人道主义救助事业,陈春晖慷慨捐赠红木雕刻作品《虎娃》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慈善义卖,支持公益事业;2006年,价值36万元的石雕作品《虎娃》参加中华第六届体育美展,作品被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收藏并于2010年作为尊贵礼品转赠给福建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组委会,一时成为体坛佳话。兄弟俩也因此被福建省第十四界运动会组委会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来,陈春阳、陈春晖兄弟俩在父亲的指导下,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雕塑作品,为莆田赢得了荣誉。然而,在这众多优秀作品当中,最让他们兄弟俩引以为豪的则是雷锋塑像的成功创作。这些年来,他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雕塑这一艺术形式创作了20多尊雷锋塑像,分别安放在学校、部队、政府机关单位等重要场所,让广大民众时刻感受到这位“平凡而伟大好人”的魅力和风采。
“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2011年10月,莆田历代水利功臣纪念馆筹建处的刘文桂、林志荣两位老同志,慕名找来,希望陈氏兄弟能为莆田“平民县长”原鲁山和莆田古代水利功臣塑像。他们当即同意了下来,并表示免费为这些先贤造像。数月后,“平民县长”原鲁山及水利功臣吴兴、钱四娘、李宏、陈池养的塑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赏析陈春晖的雕塑作品,都有着他那种既细腻传神,又豪放大气的陈氏雕塑风格。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艺术家大义的良知和对艺术的执着,从中读出这位艺术家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时下国人骄奢淫逸的氛围下,一个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来纯净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是公心,是公益,是赤子之心。这种善心善行在当今无比浮躁的转型社会中,有着恒古弥新的重大价值,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彰显,我们为之喝采。
陈春晖,正秉承“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家风,艺术探索从不停歇。
